全国服务热线:
400-828-1239
道路养护:守护通行安全的系统工程
道路养护是保障道路安全、延长使用寿命的核心手段,其内容涵盖预防性维护、病害修复、灾害应对等多维度工作。具体可分为四大类别,并结合日常维护细节共同构成完整的养护体系。
一、预防性养护:防患于未然的主动防护
预防养护强调“早发现、早干预”。在道路整体状况良好但存在轻微隐患时,通过主动措施延缓性能衰退。例如:
路基防护:加固边坡、清理危石、增设挡土墙,防止水土流失导致塌方。
路面防护:采用微表处、雾封层等技术封闭细小裂缝,提升防水抗滑性能。
排水系统维护:疏通边沟、涵洞,修复排水设施,避免积水侵蚀路基。
此类养护以低成本投入换取长期效益,典型场景包括季节性降雨前的排水系统检查,或冬季路面的抗冻预处理。
二、修复性养护:精准施策恢复道路功能
当道路出现明显病害(如坑槽、车辙、结构开裂)时,需根据损坏程度分级修复:
小修保养:填补局部裂缝、修补小型坑洞,通常采用热沥青或冷补料快速修复。
中修工程:铣刨重铺路面表层,或加固局部路基,适用于中等范围损坏。
大修升级:翻新道路结构层,甚至重建路基,常用于严重老化路段。
例如,桥梁支座更换、隧道衬砌加固均属于修复性养护的关键任务。
三、专项养护:针对性提升服务能力
此类养护聚焦特定需求,通常由政府规划或灾害后启动,包括:
灾害防治:如山体滑坡路段增设防护网,易涝区域建设地下蓄水池。
功能升级:如增设智能交通标志、拓宽瓶颈路段以适应车流增长。
灾后重建:洪水或地震后恢复路基、重建损毁桥梁,通常结合更高抗灾标准设计。
四、应急养护:争分夺秒保障通行安全
突发事故或自然灾害后,应急养护以快速抢通为目标:
抢通作业:清理塌方土石、搭建临时便道,确保救援通道畅通。
临时加固:使用钢支架支撑受损桥梁,或铺设钢板覆盖路面塌陷区。
典型案例包括台风后清理倒伏树木,或冰雪天气撒布融雪剂防止道路结冰。
日常精细化维护:不可忽视的细节
除上述系统性工程外,日常养护同样关键:
交通设施维护:定期刷新标线、检修信号灯,确保指示清晰。
绿化管理:修剪植被避免遮挡视线,同时通过根系固土减少边坡侵蚀。
周期性巡查:利用无人机巡检边坡,或通过智能传感器监测桥梁应力变化。
结语
道路养护并非简单修补,而是涵盖全周期、多场景的复合型工程。其核心在于“预防为主、防治结合”,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,实现从被动抢险向主动防控的转变。建议各地结合气候、地质及交通负荷特点,制定差异化养护方案,同时推动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应用,以更低成本实现更长效的道路安全保障。